歐洲汽車的陽謀:瞄準日系 收復銷量失地
水滴 祁佳博 | 22小時前
13578
歐洲各大車企的掌門人,紛紛發(fā)出了“歐洲汽車業(yè)正在面臨自汽車發(fā)明以來最嚴峻挑戰(zhàn)”的信號。一方面,歐洲市場來自中國的電動車被貼上了“狼來了”的標簽;另一方面,連續(xù)多年作為利潤中心的中國市場,早已不是當年快速增長的盛況。
于是,一場聲勢浩蕩的收復市場失地的運動悄然拉開帷幕。
當歐盟政客祭出加征關稅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后,歐洲汽車業(yè)罕見的一致給出了“胡鬧”的評價。但掩飾不住內心竊喜的表達卻是,規(guī)勸中國車企別做貿易出口了,來歐投資吧。
而針對中國本土市場,精于算計的歐洲車企也找準了自己的對手。
01.
這個故事有點長,我們從一個關鍵年份講起——2018年。
那一年的北京車展上堪稱史上之最:不僅中國造車新勢力們第一次登上車展舞臺的中央。無論本土車企還是跨國汽車品牌,無一例外的不將電動化、網(wǎng)聯(lián)化、智能化、共享化所并稱的“新四化”作為核心戰(zhàn)略發(fā)布,并且將電動化產(chǎn)品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。
同樣在那年初,豐田首次公布了電動化計劃,讓外界充滿了好奇;時任大眾汽車集團CEO穆倫,拋出了豪擲340億元,研發(fā)“未來科技”的一攬子計劃;寶馬在華晨寶馬增資持股至75%,“將中國納入寶馬生產(chǎn)和研發(fā)體系的一環(huán),而非單一市場”,這樣的話術也成為此后很多跨國車企掛在嘴邊的話。
當年的一張刷屏PPT上寫著:“時代淘汰你與你無關”,恐嚇與被恐嚇的故事拉開了帷幕。而兜兜轉轉數(shù)年后,當年的穆倫受排放門余波黯然離場,雄心勃勃的大眾未來出行計劃在繼任者迪斯手中艱難維持,備受矚目的ID.項目幾經(jīng)波折,在德國還算成功,到了中國,卻出現(xiàn)不得不承認的水土不服。現(xiàn)任掌舵人奧利弗·布魯姆則將全面的電動化轉型,演變成發(fā)展HEV的賽道。
不得不說,這次財富世界五百強上車企排名第一和第二兩家——豐田和大眾終于在HEV的發(fā)展方向上達成了一致??瓷先ミ_成一致的似乎還有豐田章男和齊普策。
當這位豐田大佬喊話“電動汽車會動搖日本‘國本’,就像家電一樣,最終失敗”時,這位寶馬大佬在面對歐盟燃油車2035禁令時,也給出了“不切實際”和“威脅歐洲汽車工業(yè)根本”的判斷。
如果說殊途同歸或許并不準確,換個詞:冤家聚首。
02.
所謂歐系車其實很駁雜。神秘東方大國白象接盤了英國的捷豹路虎,意大利的牛馬車標超豪華,這兩家可以忽略。法系浪漫太另類,PSA旗下的標致、雪鐵龍、DS在中國市場越來越邊緣化,雷諾更是一鼓作氣退出了。能打的所謂歐洲車企,其實也就是德系大眾、奔馳、寶馬三家了。
眼下“收復在華銷量失地”的口號喊的漫天響,真想做到卻并不容易。就拿9月份的銷量來說,自主品牌零售134萬輛,同比增長25%,環(huán)比增長11%;德系品牌零售份額16.5%,同比下降3.6個百分點。
在今年的過去9個月中,大眾在華銷量是205.66萬輛,寶馬是52.36萬輛,奔馳是51.22萬輛。同期三家的全球銷量分別為652.43萬輛,175.42萬輛,146.33萬輛。面對占其全球銷量30%的中國,三家的降幅度分別高達10.2%、13.1%、10%。
勢能的轉變顯而易見,用心力交瘁行也不為過。三家經(jīng)歷過二戰(zhàn),綿延百年的車企自然明白一個道理,順勢者昌,逆勢者亡。想要收復失地也要找準對手。
從數(shù)據(jù)上看,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3萬輛,同比下降22%,環(huán)比增長10%。這其中德系的難兄難弟就包括,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2.6%,同比下降4.0個百分點。2023年中國汽車從日本汽車手中,拿下了全球汽車出口量第一的位置,蠶食與反蠶食的斗爭在這時已經(jīng)有了初步的結果。至少就國內市場而言,連豐田都用“戰(zhàn)略過渡期”來遮掩這份尷尬。
而對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車企而言,殊途同歸的走向HEV,所見略同的“根基威脅論”背后,日系正在被蠶食的銷量份額,已經(jīng)是眼中肉了。
03.
以價格為區(qū)分看中國市場的銷量占比,2021年30萬以上車型市場份額9.8%,一年后變成了10.6%,兩年后變成了12.7%。今年1-9月份則已經(jīng)攀升至13.2%。
在高檔車型銷量占比越來越高的同時,乘聯(lián)會秘書長崔東樹給出的乘用車平均售價為“2021年16.5萬元,2022年17.3萬元,2023年18.3萬元,今年1-9月份平均為18.2萬元?!?/p>
對日系車企而言,高性價比一直是其最大的優(yōu)勢之一。如今,曾經(jīng)戰(zhàn)績輝煌的卡羅拉、雷凌、軒逸等A級轎車,熬不住中國汽車量大管飽的價格戰(zhàn)。凱美瑞,雅閣、天籟等B級車也在以放血般的降價換市場,主銷SUV車型也大抵如此。就豪華品牌而言,放眼日系謳歌、英菲尼迪不足而論,能打的也就雷克薩斯一家。
中國車市有兩個流行詞,一個叫“年輕化”,一個叫“消費升級”。記得大概十年前所謂“年輕化”瞄準的人群就是85后、90后,后來又加上了95后?,F(xiàn)在車企的主銷人群所瞄準的依然是年近40歲的85后、35歲的90后、30歲的95后。
可以說,這批“常青樹”般的用戶和自己的哥哥姐姐們一起,用自己和父輩、爺輩三代人的錢包,支撐了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速達到峰值,而后度過嚴寒,在增換購的高潮中逐漸回暖。
人還是那批人,既然是增換購,平均車價提升自然有道理。要知道,正是這批汽車消費習慣依舊堅挺的用戶,支撐起中國汽車本土品牌的躥升,更自信、也更割裂的宏觀狀態(tài)下,德系特別是BBA為代表的豪華品牌,吸引力相較于日系依然要更高些。這是這個時代中國汽車用戶的選擇。
當然,歐洲汽車看德國,德國汽車除了BBA三大豪華品牌外,大眾還有大量主流經(jīng)濟車型在市場中煎熬。看上去奪回中國市場銷量失地,大眾更“艱難”些,但實際上狼堡的肉體和靈魂早已經(jīng)貌合神離,有自己的打算了。這里按下不表,后續(xù)再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