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戶端下載

logo

當前位置:首頁 > 資訊 > 資訊詳情

享界S9 這一戰(zhàn),華為贏了北汽輸了?

談擎說AI | 08-13

21840

上市72小時,大定突破4800臺。

享界S9這個成績,超過了奔馳EQE、寶馬i5以及蔚來ET7,在豪華轎車市場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成績。

用一句話評價就是:拿34C的價格對標56E的產品然后給到78S的體驗,享界S9不可能不成功。

對于享界S9的成績,余承東發(fā)朋友圈也說超出了預期。

從我自己的感受來看,雖然整個發(fā)布會上很長,也講了很多“黑科技”,但這次享界S9發(fā)布,感覺不像問界M9那時“過癮”。

這就好比是去一家環(huán)境精致,菜品上乘的飯店吃飯,第一次去感覺很驚艷,第二次去端上來的菜大差不差,即便是同樣的水準但也很難再復制第一次那種體驗。

問界M9很好,顛覆了大家對豪華SUV的認知,而享界S9雖然也重塑了豪華行政轎車,但已經沒有那種巨大的沖擊感。

可能是行政豪華轎車市場BBA基本盤穩(wěn)固,起碼奔馳E還很能打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價位的市場容量就這么多。

總之,很多人眼中的“大定破萬”的景象沒能出現(xiàn)。難道,華為車BU的這套“智行”打法不靈了?

享界S9大定背后,藏著華為車BU的尷尬

北汽藍谷這幾天的走勢,是可以被理解的。

截至8月12日收盤,北汽藍谷股價來的7.62元,當日跌4.99%。

往大了說,現(xiàn)在這個環(huán)境市場信心是不足的,整個市場的成交量都不高,也難免有些“風聲鶴唳”。往小了說,市場對北汽藍谷的表現(xiàn),可能還不太滿意。

客觀講,上市公司股價變化的原因太復雜,判斷有沒有競爭力,關鍵還是要看產品能不能打。

北汽對享界S9的期望是很高的。

發(fā)布會上,北汽董事長張建勇直言:“北汽將享界S9作為核心戰(zhàn)略,提升到第一高度,All in享界S9?!?/p>

北汽All in了享界S9沒錯,可華為有沒有“All in享界S9 ”?

對于華為而言,問界M5是一次All in,畢竟問界M5驗證了華為智選模式的可行性,可以說沒有當初的M5,就沒有現(xiàn)在的鴻蒙智行。

改款的問界M7對于華為而言也是一次All in。

山西高速事故發(fā)生之后,華為意識到了進一步提升安全性必要,再加上之前中保研碰撞測試問界M7車型A柱彎曲被質疑安全性不佳,于是,M7的改款車型斥資5億回爐,強化關鍵結構。

問界M9同樣也是一次All in,是華為與問界沖擊高端市場的標志性事件,結果大家都知道了,M9大勝歸來,上市兩天累計大定破兩萬……

S9大定4800臺對m9的大定2萬臺,結果顯而易見。

當然,你可以說SUV市場更大,也可以說豪華行政轎車市場容量本就不高,但M9的價格同樣更高,而且市場中也有像寶馬X5這樣強勢的對手。

也許,享界現(xiàn)在的尷尬局面,是余承東沒想到的。

如果說智界S7沒能像問界M7 那樣大賣,可能是因為華為和奇瑞之間還需要一兩個項目的周期來磨合,需要奇瑞加大產能投入,那么享界S9這波“乍暖還寒”的熱度,可能某種意義上也意味著華為車BU尷尬局面:

問界只有一個,M5、M9的成功也許很難在其他鴻蒙智行的幾個品牌上復制。

畢竟北汽那邊都“All in”了,這邊幾天過去了智界S9訂單怎么還沒破萬?對比當初問界帶給市場的震撼,這不合理,也不可思議。

問題究竟出在哪?我想大概有這么兩個原因:

一個原因是,華為品牌效應帶來的用戶增量效應減弱了。

華為做汽車,最牛X的一點其實不在于技術,而在于華為能觸達中國最有購買力的那群人,這群人當初買了價格炒上天的Mete 60,也會毫不猶豫地下單問界M9 。一句話總結:華為代表著高端用戶的認知,代表著高端市場的購買力。

所以,華為品牌效應帶來的用戶增量效應很強。

問界吃到了華為帶來的這波紅利,所以很成功。天眼查APP財務信息顯示,公司一季度營收達265億,凈利潤3億多。要知道,賽力斯集團23年一季度營收僅有50.91億。

享界S9 的核心人群是對標56E,這部分人群依舊是有錢人,但可能購買力跟M9 的用戶還有差距。這部分人在做決策時,可能需要更長的決策周期。

這幾天享界S9大定數(shù)量還保持著不錯的增長,就是一個例證。

你看,S9和M9定價差了10多萬,可華為品牌帶來的用戶增量效應其實反而減弱了。其中原因很耐人尋味。

另一個原因可能在于,華為的“妥協(xié)”,其實是有負資產的。

徐直軍和余承東之間的分歧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,總之就是徐堅持不造車,而余過去一直堅持要自己造車。后經華為董事會投票決定:華為不造車。

在“造車”與“不造車”之間,華為事實上選擇了一種“中間態(tài)”:鴻蒙智行。

可以說,鴻蒙智行是余承東對徐直軍的一次妥協(xié),也是華為對于“造車”的妥協(xié)。

這種妥協(xié)是很有價值的,2024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收入達到100億元,超過22年23年總和,實現(xiàn)翻倍增長。

其中,問界全系銷量貢獻功不可沒。

但是,這種妥協(xié)的負資產,可能就是內耗,大家會越來越激烈地爭奪“華為汽車”這個標簽。

華為汽車這個標簽是有稀缺性的,問界也好、智界、享界也罷,誰能把這個標簽貼得越牢誰就有稀缺性。

問界M9教育過高端市場,智界S7教育過轎車市場之后,享界S9這個產品身上的“華為汽車”標簽,可能沒那么濃了。何況后面還有一個更高端的“尊界”……

所以,SUV市場,問界就是大家心中的“華為汽車”。而轎車市場,智界和享界誰才是“華為汽車”?

以后恐怕還得爭一爭才有答案。

實際上,隨著問界M9、智界S7等產品上市,無論是智駕還是系統(tǒng),或者是零重力座椅,大家都已經見過了不稀罕了,眼里自然也就少了幾分光環(huán)。

如今享界S9這個開局說不上輸,但也談不上贏。

總之,在轎車這個市場享界“華為汽車”的標簽貼得還不夠牢。在智界S7已經有了先發(fā)優(yōu)勢之后,接下來,如何轎車市場搶占“華為汽車”這個品牌心智,頗為關鍵。

“鴻蒙智行”之外,親自造車或是“備選”?

2023年2月,余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,華為車BU要在2025年實現(xiàn)盈利?,F(xiàn)在來看,這個目標不難實現(xiàn)。

真正難實現(xiàn)的是,打消車企的疑慮,把鴻蒙智行這個生態(tài)做大。

在用戶里“四界”就是華為的時候,華為就是“四界”的時候才可以說,余承東把“鴻蒙智行”這事兒真的做成了。

同時華為“不造車”的一切布局也就成了。顯然,對于當下余承東來說,這是仍需實現(xiàn)的目標。

“統(tǒng)領四界”表面容易,但做起來可能比想象得要難。

行業(yè)里的車企們一起卷了那么多年,大家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燈。這個時候要他們坐在一起分蛋糕,難。

比如,鴻蒙智行能把蛋糕做多大?

華為并非沒有對手,SUV市場問界的對手是理想,當M7受西安事故影響的時候,不少用戶轉身就提了理想L7,一個不注意對手就把蛋糕搶了。

智界、享界面臨的轎車市場,競爭只會更激烈,傳統(tǒng)豪華品牌實力仍在,而且這個市場BBA的優(yōu)勢反倒不容易被消解。反而是新品牌如何做豪華車這事兒,得好好琢磨。

不只是轎車市場,越深入細分市場就會發(fā)現(xiàn)越難,而華為要想把蛋糕做大,就得不斷去滲透細分市場。

所以,蛋糕夠不夠大,夠不夠吸引人關鍵。

再比如,資源怎么分?

在享界S9發(fā)布會上,還是北汽董事長張建勇吐露了車企們的真實想法:“北汽和華為是名副其實的摯友,雖然余總的朋友有點多啊?!?/p>

這句調侃,看似不經意,但實則透露出與華為合作的車企最真實的OS:余總的朋友確實有點多,但朋友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朋友,也有可能是對手。

奇瑞、北汽跟當初的賽力斯不一樣的是,奇瑞、北汽都是有一定規(guī)模的車企。小康股份能把命運交給華為,奇瑞不能,北汽更不能。

這就導致一個問題:問界、智界、享界看起來是“牢不可破的聯(lián)盟”,實則可能是以鴻蒙智選產品為鏈接的“松散聯(lián)邦”。

在智界S7產能、宣發(fā)上這一點體現(xiàn)得很明顯。

理由也很簡單:奇瑞靠海外市場就能活得很滋潤,為何還要在智界這個品牌上投資源?如果投放資源多了,智界做起來了,那么星紀元做不做,星途品牌還做不做?

智選模式下,在產品上華為是有主導權的,所以你看問界M9、智界S7、享界S9 ,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不同個品牌的車型,但實實在在的不是一家人。

如果說,每個品牌主打某一個市場品類,那么便是“各自安好”。可一旦相互之間產品上有了競爭關系,那么內耗恐怕是個很難解決的問題。

當然,華為可以把SUV只給問界,把轎車給智界,然后把高端行政車給享界、尊界。

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,這個市場好賣的車型其實就那幾種,大空間SUV、大空間轎車、MPV,假如有一天,你的品類覆蓋不了品牌,而細分市場的銷量又不足以支撐產線長期運轉,又該怎么辦?

也許,到那時候再把商標買回來,然后親自下場造車,或許會是個可行方案。

實際上,華為所說的“不造車”,一直都有個時限,任正非簽發(fā)的華為不造車公告,有效期5年。

5年的時間很長,特別是在這個汽車市場飛速變化的歷史階段,同時,5年的時間又很短,對于傳統(tǒng)汽車而言,5年只是一個車型大換代的時間,即便是對于新勢力,5年也不過是兩代車型而已。

對于親自造車這事兒,任正非和華為都很敏感,三番五次地出面解釋。

一來,也是不愿為鴻蒙智行生態(tài)添加額外的成本,二來也是為了用最低成本試水各個市場,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打法。

造車這個生意,不缺下場的勇氣,缺的是控制成本的能力,你看歐美汽車行業(yè)的歷史,多少優(yōu)秀的品牌是毀于成本控制?

這5年,也是華為留給自己的“窗口期”。

畢竟汽車業(yè)務太過重要,堪比以前的手機業(yè)務。

當然,鴻蒙智行肯定是華為眼中最具性價比的“造車”方式,而且,建立行業(yè)生態(tài)也有助于幫助中國品牌和中國汽車產業(yè)。

只是,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,誰又不想開上一輛印著華為LOGO的汽車呢?

免責聲明: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,展開評論,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、及時性。另:股市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。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,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。

水滴汽車公眾號
掃碼關注,獲取更多汽車資訊
水滴汽車
掃碼下載水滴汽車APP

熱門評論(0)

加載更多

熱門車系資訊

更多 >

D7 DMH

12.58-14.58萬元

雅閣

17.98-25.98萬元

奧迪 e-tron

54.68-64.88萬元

杰德

12.99-18.38萬元

思域

11.99-16.99萬元

  1. 北京水滴交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

Copyright @ 水滴汽車 京ICP備17030485號-2 京公網備 11010102003639號